Circle又有新動作。
7月9日,CoinDesk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,Circle已與全球第二大加密交易所Bybit悄然達成USDC收益分享協議。這是繼與Coinbase、Binance之後,Circle在擴張USDC使用場景方面的又一筆交易。
與此同時,Circle與OKX也宣布合作,爲其6000萬用戶提供一比一的USDC法幣兌換通道。而就在幾周前,Circle剛剛完成IPO,掛牌紐約交易所,當前市值已突破440億美元。
一連串高頻動作背後,是Circle試圖在穩定幣市場扮演更大角色的野心。但在這個被Tether長期主導、合規路徑尚待明朗的市場,Circle的路線是否真有優勢,還遠不能下結論。
據知情人士透露,Circle與Bybit的協議大致模式是:Bybit持有的USDC越多,就能拿到越多來自Circle儲備利息的分成。
這套玩法其實並不新鮮。Circle早已用類似方式和Coinbase綁定,向Binance支付了超6000萬美元的合作費,月度收益則和USDC餘額掛鉤,按某個SOFR利率標準計算。
乍看之下,Circle用“利息”買“市佔率”是雙贏。但如果細看,本質上這是通過分利換增長,只不過利息來源是美債收益,而非用戶手續費。
這種激勵機制也存在一些問題:
增長可持續性存疑:當前的美債利率在5%以上,Circle有足夠空間分利。但一旦利率下降,收益空間縮小,平台還能否願意推廣USDC?
合作關係脆弱:Binance過去就曾因監管風險調整對USDC的支持,說明這種合作關係並不牢靠。
流量主導權不在Circle:真正的客戶掌握在交易所手裏,Circle始終處在相對被動的位置。
用收入去“買渠道”,在某種程度上說明,USDC尚未形成真正的市場慣性。
Circle與OKX的合作內容爲:提供一比一的USDC兌美元入金通道。這項合作並不只是兌換層面的便捷,背後是Circle構建“全球美元路由器”的核心拼圖:
在沒有本地美元帳戶的國家,USDC成爲非美用戶接觸美元資產的工具;
OKX作爲本地流量入口,承接法幣入金與鏈上流通環節;
Circle則充當清結算與儲備的“穩定幣央行”角色。
當USDC變成一種全球可互換的美元表達形式時,其網路效應與交易摩擦降低的速度將呈現指數級增長。
更現實的問題是:
用戶是否真的需要用USDC兌換美元?在交易所內部,USDC本質上是一種“計價單位”。多數用戶持有它的目的仍是參與加密交易,而非與法幣頻繁兌換。
因此,OKX的合作屬於“合規敘事”的一部分,而非直接提升USDC市場份額的關鍵因素。
當前 CRCL 股價約爲 199 美元,30日漲幅近80%。分析師對其未來走勢看法不一。
Seaport Research 在 6 月 20 日曾給予“強烈買入”評級,目標價在 215 美元至 250 美元之間。然而,也有摩根大通、高盛和瑞穗等機構的分析師預測其股價可能回落至 80 美元至 85 美元區間,理由包括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央行數字貨幣(CBDC)在全球範圍內的採納可能對 Circle 國際擴張構成挑戰。盡管如此,華爾街 12 位分析師對其普遍給予“持有”評級,反映了市場對其前景的復雜情緒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市場對Circle的估值更像是對未來穩定幣監管框架的賭注。如果联准会或財政部收緊規則、或某一競爭者另闢蹊徑突圍,Circle的商業模型仍面臨壓力。
而且,Circle的高估值中包含了對其“成爲穩定幣全球基礎設施”的預期,這並非短期能兌現的故事。
對Circle而言,最大對手毫無疑問是Tether(USDT)。
根據最新數據,Tether 的 USDT 仍是市場主導者. Finery Markets 的報告顯示,盡管與 USDT 存在較大差距,2025 年上半年,USDC 在機構 OTC 交易量中增長了 29 倍,顯示出強勁的機構採納趨勢。
同時,市場也湧現出包括 Robinhood 支持的 Global Dollar (USDG) 在內的新興穩定幣項目,它們也通過內置的收入分成機制來推動自身採納。USDG 已於 2025 年 7 月 1 日在歐盟推出,並與 Kraken、Mastercard、Paxos 等衆多行業夥伴合作,試圖打造一個獎勵參與者的開放網路。
面對競爭,Circle 不僅依賴於現有優勢,還在積極探索多元化收入來源,例如今年早些時候推出的 Circle Payments Network,旨在爲銀行、新銀行和數字錢包提供即時穩定幣結算服務,以減少對儲備金利息收入的單一依賴。
如果說Tether是從灰色市場中誕生的霸主,那麼Circle正在構建的是一個金融基礎設施化的穩定幣新秩序。
未來這場競爭,最終或許不是“哪個穩定幣更大”,而是誰能成爲美元互聯網的核心路由器,誰就擁有未來全球交易的話語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