📢 Gate廣場獨家活動: #PUBLIC创作大赛# 正式開啓!
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— PublicAI (PUBLIC),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,即有機會瓜分 4,000 枚 $PUBLIC 獎勵池!
🎨 活動時間
2025年8月18日 10:00 – 2025年8月22日 16:00 (UTC)
📌 參與方式
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(PUBLIC)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
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(可爲分析、教程、創意圖文、測評等)
添加話題: #PUBLIC创作大赛#
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(如質押記錄、領取頁面等)
🏆 獎勵設置(總計 4,000 枚 $PUBLIC)
🥇 一等獎(1名):1,500 $PUBLIC
🥈 二等獎(3名):每人 500 $PUBLIC
🥉 三等獎(5名):每人 200 $PUBLIC
📋 評選標準
內容質量(相關性、清晰度、創意性)
互動熱度(點讚、評論)
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
📄 注意事項
所有內容須爲原創,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
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
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
探討加密貨幣行業的規模法則:從全節點到DeFi的極限
加密貨幣行業發展的規模法則探討
在大模型領域,規模法則的發展速度已經超越了芯片行業的摩爾定律。這種現象也可能適用於區塊鏈領域。隨着SVM L2進入發幣階段,以太坊重新聚焦L1戰場,我們不妨嘗試探討加密貨幣版本的規模法則。
全節點數據規模的局限性
全節點數據規模可以作爲衡量公鏈完整性的一個重要指標。目前,Solana的全節點數據規模達到400T,遠超其他公鏈。以太坊自2015年創世以來,全節點數據量僅有約13TB。而比特幣的643.2GB數據量則堪稱設計精妙。
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初始設計中嚴格考慮了摩爾定律的增長曲線,使比特幣的數據增長始終保持在硬件擴張曲線之下。這一設計思路現在看來非常有先見之明,因爲摩爾定律已經開始顯現邊際效應。
無論是CPU、GPU還是存儲領域,硬件技術的進步都已經開始放緩。這意味着,在可預見的未來,公鏈底層硬件的性能提升將會面臨瓶頸。
面對這一挑戰,以太坊選擇專注於生態優化和重構,將目光投向了萬億級的RWA資產市場。而Solana則追求更極致的性能,但其龐大的節點規模已經實際上排除了個人參與者。
代幣經濟系統的極限
盡管AI領域尚未與加密貨幣深度融合,但某些加密項目的幣價仍在漲。以市值而言,比特幣約爲2萬億美元,以太坊爲3000億美元,Solana爲800億美元。我們可以將以太坊的市值3000億美元視爲公鏈經濟系統的一個參考極限。
借鑑《規模》一書中的概念,我們可以觀察到加密貨幣市場存在"超線性規模縮放"和"亞線性規模縮放"現象。例如,以太坊從1美元增長到200美元的過程可視爲超線性規模縮放,而從200美元增長到歷史高點的過程則更像是亞線性規模縮放。
DeFi的規模極限
DeFi的規模極限可以用以太坊來衡量,而其核心在於收益率。我們可以參考幾個標準:某穩定幣項目曾有20%的年化收益率,某去中心化借貸平台有150%的超額質押比例,以及某新興穩定幣項目90天移動平均年化收益率爲5.51%。
基於這些數據,我們可以推測DeFi的收益捕獲能力可能從1.5倍下降到5%左右。即使以20%計算,DeFi似乎也已經接近其上限。值得注意的是,萬億級RWA資產上鏈可能會降低DeFi的平均收益率,而非提高它。
結語
縱觀比特幣以來的區塊鏈發展史,公鏈間的差異化趨勢並未減弱。比特幣與鏈上生態的聯繫日漸疏遠,而鏈上信譽和身分系統的不成熟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爲主流。
無論是穩定幣還是RWA,都是鏈下資產以槓杆方式上鏈的表現。在當前的鏈上規模法則下,我們可能已經觸及到了類似摩爾定律的上限。自DeFi Summer以來僅5年時間,自以太坊誕生以來也不過10年,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確實令人驚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