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穩定幣監管升級,香港市場熱度攀升穩定幣的熱潮持續升溫。隨着美國穩定幣法案的通過,香港也迎來了穩定幣發行的關鍵時刻。8月1日,香港《穩定幣條例》將正式生效。盡管在加密領域影響有限,但這一消息在股票市場引發了巨大反響。自穩定幣條例草案通過以來,香港股市對穩定幣的熱情空前高漲。相關板塊股價飆升,不乏翻倍甚至10倍漲幅的個股。然而,面對市場的狂熱,監管機構開始表示擔憂。香港金管局總裁近日發文《行穩致遠的穩定幣》,試圖爲過熱的市場降溫。香港穩定幣條例的核心內容包括牌照制、100%全額儲備、2500萬港元實繳股本等要求,與其他地區的立法大同小異。然而,市場反應卻呈現兩極分化。加密市場普遍持悲觀態度,認爲香港難以撼動美元穩定幣的主導地位。相比之下,傳統金融市場反應熱烈,各大企業紛紛布局,引發了對穩定幣前景的廣泛討論。然而,就在條例即將生效之際,監管態度趨於謹慎。金管局表示,初期僅會批出少數牌照,並強調當前市場存在過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趨勢。同時,金管局計劃加強反洗錢監管,以降低穩定幣被濫用的風險。股市的狂熱反應引發了監管機構的警惕。多家上市公司因穩定幣相關消息而股價暴漲。有報道稱,已有五、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,涵蓋央企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。然而,金管局指出,多數申請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,缺乏實際應用場景或相關技術能力。爲了控制申請熱度,金管局可能採取類似邀請制的初篩機制。只有經過預先溝通並獲得基本認可的申請人,才能獲得正式申請表格。市場普遍認爲,參與過穩定幣沙盒試點的機構可能更具優勢。金管局在評估申請時主要關注三個方面:技術實現能力、應用場景需求和風控能力。大型企業由於具備完整的跨境金融業務基礎和風控體系,在申請中可能更有優勢。盡管監管呼籲降溫,但市場熱情短期內難以消退。美國穩定幣市場的發展對香港存在一定影響,加之對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討論持續升溫,都爲市場提供了持續的熱點。對於參與者而言,穩定幣市場蘊含巨大商機。零售主體可通過穩定幣降低交易成本,支付主體可借此深入數字資產市場。即便僅爲獲取資本市場青睞,部分企業也有動力參與其中。多家集團已宣布大額配股融資計劃,以把握這一機遇。然而,投資者需謹慎對待這一熱潮。盡管短期內穩定幣相關炒作可能持續,但牌照的實際價值和業務可行性仍有待驗證。考慮到高額的準入門檻和持續合規成本,貿然申請可能得不償失。正如監管機構所言,能夠真正行穩致遠的參與者終究是少數,而多數追隨熱點的企業可能難逃泡沫破滅的命運。
香港穩定幣條例即將生效 監管謹慎應對市場熱潮
穩定幣監管升級,香港市場熱度攀升
穩定幣的熱潮持續升溫。隨着美國穩定幣法案的通過,香港也迎來了穩定幣發行的關鍵時刻。8月1日,香港《穩定幣條例》將正式生效。盡管在加密領域影響有限,但這一消息在股票市場引發了巨大反響。
自穩定幣條例草案通過以來,香港股市對穩定幣的熱情空前高漲。相關板塊股價飆升,不乏翻倍甚至10倍漲幅的個股。然而,面對市場的狂熱,監管機構開始表示擔憂。香港金管局總裁近日發文《行穩致遠的穩定幣》,試圖爲過熱的市場降溫。
香港穩定幣條例的核心內容包括牌照制、100%全額儲備、2500萬港元實繳股本等要求,與其他地區的立法大同小異。然而,市場反應卻呈現兩極分化。加密市場普遍持悲觀態度,認爲香港難以撼動美元穩定幣的主導地位。相比之下,傳統金融市場反應熱烈,各大企業紛紛布局,引發了對穩定幣前景的廣泛討論。
然而,就在條例即將生效之際,監管態度趨於謹慎。金管局表示,初期僅會批出少數牌照,並強調當前市場存在過度概念化和泡沫化趨勢。同時,金管局計劃加強反洗錢監管,以降低穩定幣被濫用的風險。
股市的狂熱反應引發了監管機構的警惕。多家上市公司因穩定幣相關消息而股價暴漲。有報道稱,已有五、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,涵蓋央企、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。然而,金管局指出,多數申請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,缺乏實際應用場景或相關技術能力。
爲了控制申請熱度,金管局可能採取類似邀請制的初篩機制。只有經過預先溝通並獲得基本認可的申請人,才能獲得正式申請表格。市場普遍認爲,參與過穩定幣沙盒試點的機構可能更具優勢。
金管局在評估申請時主要關注三個方面:技術實現能力、應用場景需求和風控能力。大型企業由於具備完整的跨境金融業務基礎和風控體系,在申請中可能更有優勢。
盡管監管呼籲降溫,但市場熱情短期內難以消退。美國穩定幣市場的發展對香港存在一定影響,加之對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討論持續升溫,都爲市場提供了持續的熱點。
對於參與者而言,穩定幣市場蘊含巨大商機。零售主體可通過穩定幣降低交易成本,支付主體可借此深入數字資產市場。即便僅爲獲取資本市場青睞,部分企業也有動力參與其中。多家集團已宣布大額配股融資計劃,以把握這一機遇。
然而,投資者需謹慎對待這一熱潮。盡管短期內穩定幣相關炒作可能持續,但牌照的實際價值和業務可行性仍有待驗證。考慮到高額的準入門檻和持續合規成本,貿然申請可能得不償失。正如監管機構所言,能夠真正行穩致遠的參與者終究是少數,而多數追隨熱點的企業可能難逃泡沫破滅的命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