📢 Gate广场独家活动: #PUBLIC创作大赛# 正式开启!
参与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— PublicAI (PUBLIC),并在 Gate广场发布你的原创内容,即有机会瓜分 4,000 枚 $PUBLIC 奖励池!
🎨 活动时间
2025年8月18日 10:00 – 2025年8月22日 16:00 (UTC)
📌 参与方式
在 Gate广场发布与 PublicAI (PUBLIC) 或当前 Launchpool 活动相关的原创内容
内容需不少于 100 字(可为分析、教程、创意图文、测评等)
添加话题: #PUBLIC创作大赛#
帖子需附带 Launchpool 参与截图(如质押记录、领取页面等)
🏆 奖励设置(总计 4,000 枚 $PUBLIC)
🥇 一等奖(1名):1,500 $PUBLIC
🥈 二等奖(3名):每人 500 $PUBLIC
🥉 三等奖(5名):每人 200 $PUBLIC
📋 评选标准
内容质量(相关性、清晰度、创意性)
互动热度(点赞、评论)
含有 Launchpool 参与截图的帖子将优先考虑
📄 注意事项
所有内容须为原创,严禁抄袭或虚假互动
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认证
Gate 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
探讨加密货币行业的规模法则:从全节点到DeFi的极限
加密货币行业发展的规模法则探讨
在大模型领域,规模法则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。这种现象也可能适用于区块链领域。随着SVM L2进入发币阶段,以太坊重新聚焦L1战场,我们不妨尝试探讨加密货币版本的规模法则。
全节点数据规模的局限性
全节点数据规模可以作为衡量公链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指标。目前,Solana的全节点数据规模达到400T,远超其他公链。以太坊自2015年创世以来,全节点数据量仅有约13TB。而比特币的643.2GB数据量则堪称设计精妙。
中本聪在比特币的初始设计中严格考虑了摩尔定律的增长曲线,使比特币的数据增长始终保持在硬件扩张曲线之下。这一设计思路现在看来非常有先见之明,因为摩尔定律已经开始显现边际效应。
无论是CPU、GPU还是存储领域,硬件技术的进步都已经开始放缓。这意味着,在可预见的未来,公链底层硬件的性能提升将会面临瓶颈。
面对这一挑战,以太坊选择专注于生态优化和重构,将目光投向了万亿级的RWA资产市场。而Solana则追求更极致的性能,但其庞大的节点规模已经实际上排除了个人参与者。
代币经济系统的极限
尽管AI领域尚未与加密货币深度融合,但某些加密项目的币价仍在上涨。以市值而言,比特币约为2万亿美元,以太坊为3000亿美元,Solana为800亿美元。我们可以将以太坊的市值3000亿美元视为公链经济系统的一个参考极限。
借鉴《规模》一书中的概念,我们可以观察到加密货币市场存在"超线性规模缩放"和"亚线性规模缩放"现象。例如,以太坊从1美元增长到200美元的过程可视为超线性规模缩放,而从200美元增长到历史高点的过程则更像是亚线性规模缩放。
DeFi的规模极限
DeFi的规模极限可以用以太坊来衡量,而其核心在于收益率。我们可以参考几个标准:某稳定币项目曾有20%的年化收益率,某去中心化借贷平台有150%的超额质押比例,以及某新兴稳定币项目90天移动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.51%。
基于这些数据,我们可以推测DeFi的收益捕获能力可能从1.5倍下降到5%左右。即使以20%计算,DeFi似乎也已经接近其上限。值得注意的是,万亿级RWA资产上链可能会降低DeFi的平均收益率,而非提高它。
结语
纵观比特币以来的区块链发展史,公链间的差异化趋势并未减弱。比特币与链上生态的联系日渐疏远,而链上信誉和身份系统的不成熟导致超额抵押模式成为主流。
无论是稳定币还是RWA,都是链下资产以杠杆方式上链的表现。在当前的链上规模法则下,我们可能已经触及到了类似摩尔定律的上限。自DeFi Summer以来仅5年时间,自以太坊诞生以来也不过10年,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确实令人惊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