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Bittensor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分析Bittensor虽然自称是"公平挖矿"项目,但实际上其底层Subtensor既非PoW也非PoS公链,而是由基金会负责的单机链,机制不透明。其治理结构由三位基金会员工和12个验证节点组成,均为内部人士或利益相关方。从2021年1月网络激活到2023年10月子网上线期间,Bittensor已挖出538万枚TAO。但这部分代币的分配规则和最终流向并不明确,很可能被内部成员瓜分。按目前861万的发行量计算,至少62.5%的TAO掌握在内部人员手中。基金会和一些投资机构还运营验证节点,实际占比可能更高。TAO的质押率一直维持在70%-90%之间。按20亿美元市值计算,至少14亿美元的TAO从未进入流通。实际流通市值仅6亿美元,而完全稀释估值高达50亿美元,是典型的低流通高市值项目。dTAO升级似乎是为早期持有者提供退出机会。它引入了"拆分盘"和"互助盘"模式,试图在旧叙事走弱时吸引新的流动性。然而,封闭的生态系统和市场环境转熊,使得这一升级未能吸引足够外部资金。子网门槛降低和数量不设上限,进一步稀释了生态内有限的流动性。数据显示,自dTAO上线以来,约30万枚TAO(价值7000万美元)已从根网络流出,可能在中心化交易所被清算。这表明大户正在逐步退出。dTAO模型对子网项目方不利,破坏了原有的利益一致性。子网代币缺乏有效的经济模型,项目方难以为其赋能。验证节点成为特权阶层,可持续出售子网代币。这种模式正在损害Bittensor的基本盘,使其失去对项目方的吸引力。总的来说,Bittensor面临着治理不透明、代币分配不均、流动性不足、经济模型失衡等多重风险。如果根网络大户继续出逃,可能导致流动性迅速枯竭,项目面临严重挑战。
Bittensor项目隐患重重 内部风险或致流动性危机
Bittensor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分析
Bittensor虽然自称是"公平挖矿"项目,但实际上其底层Subtensor既非PoW也非PoS公链,而是由基金会负责的单机链,机制不透明。其治理结构由三位基金会员工和12个验证节点组成,均为内部人士或利益相关方。
从2021年1月网络激活到2023年10月子网上线期间,Bittensor已挖出538万枚TAO。但这部分代币的分配规则和最终流向并不明确,很可能被内部成员瓜分。按目前861万的发行量计算,至少62.5%的TAO掌握在内部人员手中。基金会和一些投资机构还运营验证节点,实际占比可能更高。
TAO的质押率一直维持在70%-90%之间。按20亿美元市值计算,至少14亿美元的TAO从未进入流通。实际流通市值仅6亿美元,而完全稀释估值高达50亿美元,是典型的低流通高市值项目。
dTAO升级似乎是为早期持有者提供退出机会。它引入了"拆分盘"和"互助盘"模式,试图在旧叙事走弱时吸引新的流动性。然而,封闭的生态系统和市场环境转熊,使得这一升级未能吸引足够外部资金。子网门槛降低和数量不设上限,进一步稀释了生态内有限的流动性。
数据显示,自dTAO上线以来,约30万枚TAO(价值7000万美元)已从根网络流出,可能在中心化交易所被清算。这表明大户正在逐步退出。
dTAO模型对子网项目方不利,破坏了原有的利益一致性。子网代币缺乏有效的经济模型,项目方难以为其赋能。验证节点成为特权阶层,可持续出售子网代币。这种模式正在损害Bittensor的基本盘,使其失去对项目方的吸引力。
总的来说,Bittensor面临着治理不透明、代币分配不均、流动性不足、经济模型失衡等多重风险。如果根网络大户继续出逃,可能导致流动性迅速枯竭,项目面临严重挑战。